作者: 赵的住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12-20 11:29
摘要
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交互性等特点,对新闻编审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多家融媒体平台的新闻编审进行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融媒体平台的新闻编审应坚持思想把关与舆情监测、内容把关与三审三校、科技把关与人机协同,促进融媒体矩阵传播,以获得最佳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效果。面对日新月异的融媒体发展趋势,新闻编审从业者自身应具备扎实的融媒体职业素养、技术素养和业务素养,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网络语言处理能力,以期为受众提供真实、客观、高质、高效的新闻报道。
关键词
融媒体;矩阵传播;新闻编审;把关路径;舆论引导
媒体融合时代,各主流媒体已普遍建立起台、报、网、端、微等传播矩阵,提升了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效果。与之相应的是,为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融媒体平台将新闻的编辑和审阅过程合二为一,新闻编审工作的重要性因而愈加凸显。融媒体时代,新闻编审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真实客观原则、内容为王原则和矩阵联动原则,切实把好舆论导向关。其中,把关作为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编审的核心职能,分为三大路径:思想把关与舆情监测,内容把关与三审三校,科技把关与人机协同。严格执行把关流程,规范新闻编辑、校对和审核,是确保新闻真实性、避免不良影响、维护社会稳定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探索新闻编审原则与把关路径创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为新闻作品生产的末端环节,新闻编审是融媒体新闻报道的最后一道防线,承担着审查和核实新闻内容的责任,新闻编审要坚持党性原则、真实客观原则、内容为王原则和矩阵联动原则,做好新闻资讯传播和舆论引导工作。
(一)党性原则
新闻编审首先要遵循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站在党的立场上,以人民为中心,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和领悟力,把坚持党性原则贯穿于融媒体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坚持党性原则,要求新闻编审时要坚决抵制“娱乐至上”“唯流量论”,要让主旋律和正能量主导舆论场。2020年3月起生效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要求防范和抵制不良信息污染网络和社会环境。新闻编审应依照新闻传播相关法规做好动态把关与节点把关工作,对恶意炒作、内容失实、低俗的花边新闻和明星八卦,不予通过;对于汽车、科技、财经、房产、母婴健康类稿件,若含有无阅读价值的广告软文,不予通过;宣扬色情、暴力内容的新闻不予通过等。
(二)真实客观原则
新闻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歪曲或捏造事实的假报道,都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肆意践踏。”[1]在任何情况下,新闻编审都应努力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避免主观偏见和错误讯息的传播。在编审中应尽量多方面地收集信息,多方核实,确保新闻报道的可靠性,避免引用未经证实的消息或传闻误导读者。此外,新闻编审还应该遵守媒体行业的规范和法律法规,尽量呈现不同观点和声音,避免片面性和偏见。
(三)内容为王原则
全媒体时代,“内容为主”始终是不变的黄金法则。编审人员应提高新闻编辑与审核质效,从标题的拟制、导语的锤炼和新闻素材的采集,都要紧扣社会热点,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手段,立体、生动地呈现新闻事实,“通过正能量叙事、个性化解读、独家性表达来做精做强内容,并以高质量变现流量,又以流量反哺影响力” [2],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四)矩阵联动原则
当前,主流媒体已普遍建立起台、报、网、微、端的融合传播矩阵,即通过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电视、广播、报纸、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为不同的受众提供有针对性的、贴近其阅读习惯的新闻产品。新闻编审需要评估新闻资讯在呈现上应如何选取并运用合适的多媒体形式,以呈现丰富多样的新闻内容,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媒体融合背景下要求新闻编审具备全面的融媒体职业素养、技术素养、业务素养,能够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组织和精练新闻标题和语言,提高新闻传播的可读性。
(一)职业素养
新闻编审首先应做到恪守新闻法规,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以为受众提供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新闻资讯为使命;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不断钻研新媒体新闻传播业务,做好新闻采写、编辑与把关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助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新闻舆论环境,持续增强融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技术素养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加速升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中被广泛应用。媒体积极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大数据算法等布局新闻传播,并从中获知用户画像,明确受众偏好版块、内容、使用终端、地理位置、年龄和性别分布等信息。
新闻编审应提升技术素养,熟知各种新媒体、新技术制作出来的新闻作品的特点以及相应的目标受众,引导前期工作人员,利用各种可视化等手段制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例如2021年3月31日新华网发布数据新闻《用爱心阻断贫困 数说我国乡村教师现状与困境》[3],通过图示辅以文字的方式,直观而详尽地阐释了“乡村教师现状”“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和“乡村教师后顾之忧越来越少”这三个部分内容,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易读性。
数据新闻《用爱心阻断贫困 数说我国
乡村教师现状与困境》 图源:新华社
(三)业务素养
新闻事件不可胜数,但真正能打动人心、值得传播的新闻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新闻编审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新闻编辑、审核校对能力,更要有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能在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最具传播价值的内容,并针对受众特点进行新闻标题和内容的重新调整、编辑。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新闻编辑工作中,首先是做好思想把关,密切跟踪监测舆情发展。此外,根据融媒体的特点,还应当创新三审三校、线上线下协同实施的制度,技术手段和人工把关相结合,确保融媒体矩阵发布的新闻真实、准确、及时。
(一)思想把关与舆情监测
融媒体时代,平台运营商利用海量用户参与发展“公民新闻”,让众多“公民记者”参与到新闻挖掘中。但是“发展‘公民记者’不代表降低新闻发布标准,‘公民新闻’必须由专业的编辑团队审核整理再进行发布,保障新闻的真实和客观”[4]。对待具有明显倾向性、可能引起社会认知偏差的“公民新闻”,媒体要实事求是地审慎对待,不可盲目追求所谓的“眼球效应”而置媒体责任于不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5]融媒体平台将舆情监测贯穿于采编发全流程,通过“舆情大数据监测系统”,可对特定主题、用户画像、全网舆情、热点追踪、定向线索等进行大数据分析,生成舆情报告。融媒体平台集成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和人工舆情监测功能,有利于及时发现舆情变化,正确引导和处理出现的舆情危机,消除不稳定的社会影响。
(二)内容把关与三审三校
三审三校是传统媒体的刚性制度之一,也是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的把关制度。融媒体平台的内容把关主要分为文稿和视频两大类。以四川省资阳市融媒体中心的新闻把关流程为例,其文稿和视频把关流程均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其中,三审层面均执行“新媒体编辑—部门值班主任(副主任、组长)—值班编委、值班副总(总编辑)”三级审核制度,每一级匹配相应的校对程序,力求在新闻导向、事实正确性、文字规范正确性、声画干净流畅同步性等各方面做好把关。
2022年10月28日,四川政法网宣智库调研
资阳市融媒体指挥中心 图源:四川长安网
融媒体平台的三审三校制如何落到实处?人民网为融媒体专业化发展发挥了示范作用。例如,在人民智作平台,内容首先要经过人工智能检测,检测显示初步合格后还须等待人工二次审核,二次审核合格才予以初步通过。第一、第二审核阶段都在后台检测,不能公开在线浏览,只有通过三审且“加精”的作品才能公开发布。
当前某些新闻出版单位在执行三审三校过程中存在流于形式、审非所学、取消校对工序、以编代校等问题。[6]某些融媒体声称编校合一,实际上疏于管理,导致发布的新闻信息谬误屡屡发生,这对融媒体建设具有警示意义。
(三)科技把关与人机协同
除了制度把关,还可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做好新闻编审把关工作。智能化新闻处理数据效率高,主要体现在能短时间处理海量图形、文字等各类数据信息,监测融媒体矩阵海量、多元的新闻资讯。目前大部分新媒体平台已能自动识别出语音、图片和视频叠加的文字和水印中的不当内容。企鹅号、今日头条、百家号和人民智作等在后台编辑上设置了语法自动检测、修改建议等功能,对于编写和发布稿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见表1)。
表1 自媒体平台的自动检测与修改功能
资料来源:各大内容平台采集
当然,人工智能编审并不能取代人工编审。记者发回的新闻初稿可能包含错误、虚假信息,这些都是目前机器校对力所不逮的地方,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重大舆论影响,因此还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引入传统媒体信息核实手段,如第一信源原始链接核实、多信源取证、与新闻当事人或现场记者沟通核实等,以人机协同方式,最大限度消除新闻信息的出错概率。
新闻编审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如资源整合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网络语言运用与处理能力。
(一)资源整合能力
融媒体平台通过融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多渠道汇聚、多信息共享,最后在不同载体上以不同方式同步呈现。
新闻编审要具备熟练的编辑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平台、不同受众的特点,提供不同的编审方案;能够广泛搜集各类新闻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筛选、分析、编辑、整理,使其更加符合融媒体的展示效果。如参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的新华社作品《特写:您认识这位年轻人吗?》,由“一张照片+一篇现场特写+一条14秒的短视频”组成,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该作品的背景是2023年11月15日,*主席同美国总统拜登在旧金山郊外的斐洛里庄园举行会晤。新华社记者凭借过硬的职业素养和“人在现场”的优势,敏锐捕捉到宴会前拜登总统请*主席看他手机里一张*38年前老照片的小插曲,采写了独家报道,在此基础上,新闻编审人员对文字稿件、现场照片和资料照片进行加工整合,让三者各展其长又互为补充,取得了很好的报道效果。
(二)新技术运用能力
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生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融媒体新闻生产过程中,编审必须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与时俱进,善于采用AI、VR、AR等新兴技术,对新闻进行直播、二次传播、多次传播。例如,在神舟十二号的报道中,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出品的《“神十二”乘组第二次出舱全记录》,采用虚拟主播“小诤”、人工合成语音、虚拟三维图像等技术,让观众对难以理解的科技话题有了直观具象的解答。
2021年8月20日,新华社虚拟主播“小诤”介绍
神舟十二号乘组执行第二次出舱活动全过程
(三)网络语言处理能力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以及《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都对传统媒体的网络语言使用做出了规定。融媒体新闻生产中,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同样应准确、规范、恰当地理解和传达网络语言的含义,确保新闻报道语言和文字的准确性、规范性。
网络语言具有时效性和流行性,容易出现不准确或不规范的表达。新闻编审要根据报道性质和受众审美,判断网络语言风格是否适宜;要审慎选择和使用网络语言,避免出现带有侮辱、歧视、攻击性等负面情绪的网络语言;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应理解其含义和背后的文化、社会背景,以确保准确传达信息;自觉维护新闻报道的语言纯洁性,确保所使用的网络语言符合正常的汉语表达习惯和规范。
2023年7月1日,第17届全国网络编辑年会开幕式 图源:金台资讯
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综合应用,让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编审更为安全高效。但在科技把关的同时,更要发挥好人的能动性。在新闻编审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党性原则、真实客观原则、内容为王原则和矩阵联动原则,保证新闻报道正常发挥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作用。通过思想把关与舆情监测、内容把关与三审三校、科技把关与人机协同等路径,规范新闻编审流程,促进融媒体矩阵传播。与此同时,新闻编审从业人员必须注重提升融媒体职业素养、技术素养、业务素养,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技能,优化知识结构,加强资源整合能力、新技术运用能力以及网络语言处理能力,从而不断推动融媒产品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汤世英,薄瀚培,劳沫之等.新闻通讯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2] 何瑛儿.地市纸媒如何筑起传播高地破解“虹吸效应”[J].传媒,2022(12).
[3] 马璐璐.用爱心阻断贫困 数说我国乡村教师现状与困境[EB/OL].新华网·数据新闻,2021-03-31.
http://www.xinhuanet.com/video/sjxw/2021-03/31/c_1211092126.htm.
[4] 田龙过,郭天元.我国聚合类新闻客户端新闻价值运作路径探析[J].新闻知识,2017(05).
[5]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019-03-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8067591737942865.
[6] 崔庆喜.关键在于把“三审三校制”落到实处[J].中国出版,1995(11).
[7] 腾讯内容开放平台·诊断助手[EB/OL].腾讯网.
https://kf.om.qq.com/search?kw=%E8%AF%8A%E6%96%AD%E5%8A%A9%E6%89%8B.
[8] 头条创作者帮助中心·发文助手[EB/OL].今日头条.
https://baike.toutiao.com/detail/242/251/0?enter_from=left_navigation.
[9] 稿件全自动创作神器你还不get?「创作大脑」使用全攻略[EB/OL].百家号,2020-08-1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185396843646085&wfr=spider&for=pc.
基金项目:
四川省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021年项目(21Y022);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23年研究课题项目(MBXH23YB154)。
来源 | 《融媒》2024年第10期
作者 | 王强春,四川传媒学院融合媒体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 潘茜
新媒体编辑 | 邓汝濛